跳到主要内容

逐笔交易_Tape Reading

什么是逐笔交易?

逐笔交易是一种老旧的技术,曾被日内交易者用来分析特定股票的价格和成交量。从19世纪60年代到60年代,股票价格通过电报线路以行情纸带的形式传播,行情纸带上包含了股票代码、价格和成交量等信息。这些技术在60年代逐渐被个人计算机和电子通信网络(ECNs)所取代。

主要要点

  • 逐笔交易是日内交易者用于分析特定股票价格和成交量的方式,在技术被替代之前如此使用。
  • 股票的代码、价格和成交量是通过电报线路以行情纸带的方式发送的。
  • 尽管逐笔交易在60年代逐渐被淘汰,但电子交易者依然使用类似的策略,许多源自那个时代的术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。

逐笔交易的理解

行情纸带是由爱德华·A·卡拉汉于1867年为黄金和股票电报公司发明的。托马斯·爱迪生于1871年开发了第一台实用的股票行情机,帮助市场更高效地运作。这些设备很快在所有主要券商中投入使用,成为价格和成交量传播的主要工具。

许多著名交易者因逐笔交易而声名显赫,包括杰西·利弗莫尔,他开创了动量交易。关于逐笔交易的书籍也有不少出版,如《逐笔交易与市场战术》和《股票操盘手的回忆录》。自那时起,许多术语仍在广泛使用,包括股票代码、股票行情和“不要与行情作斗争”等短语(意指不要逆势交易)。

逐笔交易最终在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电视和计算机的普及而变得过时,但股票代码和行情仍在使用,交易者也使用许多相同的技术,只是以更现代的技术方式进行。

备注: 虽然个人计算机的兴起使得传统的逐笔交易过时,但当时的许多术语仍然保留在今日的交易用语中,如“股票代码”、“股票行情”,以及“不要与行情作斗争”。

现代逐笔交易

现代逐笔交易涉及查看电子订单簿,以分析股票价格可能的走势。与股票行情不同,这些订单簿包含未执行的交易,这为市场提供了更高的细节水平。

例如,交易者可能会查看某一证券的订单簿,发现多个交易所的特定价格水平上有大量限价卖单。这可能表明该股票在这些价格水平上将面临重大阻力。反之,如果当前价格下方有大量限价买单,这可能表明在某一价格点上存在强劲的支撑,交易者因此可以有信心买入,因为存在价格底线。

许多券商提供这些订单簿的访问权限,通常以Level II报价的形式。在高级情况下,程序化交易者可能在构建交易算法时使用这些信息。例如,互动经纪商提供了一种名为“reqMktDepth”的功能,允许交易者流式传输订单簿数据进行分析。这些洞察在开发现代交易算法时非常有帮助。

参考文献

[1] Thomas Edison Papers, Rutgers University. "Stock Ticker." Accessed Nov. 23, 2020.

[2] Interactive Brokers. "Market Depth (Level II)." Accessed Nov. 23, 2020.